一、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热门话题,进入2013年,形势显得更为严峻,不少数据和指标表明,今年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一方面,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高校毕业总人数高达699万人,比上年增长19万人,成为新中国成立64年以来大学生毕业最多的一年;另一方面,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签约率持续走低,根据目前的最新统计,北京、上海的高校毕业生签约率均不足3成,截至4月北京的毕业生签约率为28%,截至4月10日,上海的毕业生签约率为29%。
调查表明,不管是经济增速下滑,还是高校“盲目扩招”,都不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最主要因素。就业问题的症结不是总量,而是结构,也就是说,尽管当前的就业难跟经济增速下降和高校人数持续增长有一定关系,但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还是经济结构问题。
二、劳动力市场结构不相适应
首先,经济快速增长并不意味着就业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要不就不能解释为何在前几年甚至前十数年,中国经济以近10%的速度高速增长,而大学生就业形势却从未得到实质性缓解。其次,我们可以说,这些年中国的高校“扩招”多少有些“大跃进”的味道在里边,但对于一个已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来说,相比十数亿的人口数量,每年数百万的大学生并不算多。
当然,如果一定要说这些年培养的大学生太多的话,那问题的关键也不是人力资本总量的过度,而应该是受劳动力市场功能和教育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本供给与需求之间匹配程度太低。通俗来讲,也就是说,即便经济开始不景气,当下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容纳几百万大学生就业的能力还是有的,只是当前这数百万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同当前劳动力市场结构不相适应。这里边,既有很多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当、教育质量低,未能培养出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就业资源的问题,又同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迟迟未能转型升级成功密不可分。
应该说,这些年,产业(经济)结构升级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且一直为各级政府所重视,只是努力了很多年,成效却不是很显著。一直以来,中国都是一个靠低端制造业支撑的制造业大国,这种特征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变得更为明显,“世界工厂”的名号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来的。而低端制造业对人才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的要求相对较低,这一块就业的主力军自然以那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为主,而无法为受过更多教育的大学生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而且,就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讲,高校毕业生从事低端制造业工作,也是一种人才的浪费。但即便如此,迫于就业谋生压力,近些年还有不少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从事“蓝领”工作,很多文章透露现在大中专毕业生更加的民工化,这也是大势所趋。
而随着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支持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也必将慢慢消失,据人口经济学家蔡昉的研究,这一现象已然在2012年出现。于是,我们会看到,近两年,在就业市场,出现了一种同大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的现象,即“民工荒”。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低端制造业自是首当其冲,随之带来的民工紧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产业结构升级的缓慢,自然造成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不能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长而增长,由此带来的人才结构性过剩也就不难理解了。而且,这一缺一剩,还能够解释为何当前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工资水平比农民工还要低。
另一方面,资源配置在地区和行业之间的不均衡,也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正常的劳动力市场,应该为就业人员提供足够大的选择空间,尽可能地降低地区、部门、单位之间的流动成本。但是,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却存在严重的制度性分割,地区、部门、单位之间的福利待遇差别甚大,彼此间的流动更是受到各种有限无形的限制。为什么毕业的大学生宁可漂在“北上广”,也不愿去到二线或者三线城市就业?原因很简单,大城市的资源配置相对充裕,机会更多,而离开“北上广”,他们谋求一份合适工作的难度更大。以笔者所从事的传媒业为例,可以说,全国有影响力的纸媒和网站,几乎都聚集在“北上广”,致力于从事相关工作的大学生离开这些大城市,要想在业界取得北京同行相同的成绩,付出的必然要更多。同样,之所以那么多高校毕业生更愿意去考公务员,去大型国企工作,也是因为这些行业占据了更多的资源,待遇和福利比之其他工作更为优越。
三、结构调整的策略
正是上述结构性因素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局,而调整结构显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下面小编是从三个方面来讲解。
首先,就业政策的重心应该从总量上创造就业岗位,转向帮助大学生解决结构性就业困难。如前所述,这当然离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而且这个步伐必须加快。而且,还需要高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按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改革专业和课程设置;
其次,政府层面,要通过改革,打破当前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的问题。这里边,要做的工作,从地域上来讲,当然是要将更多资源给予中小城市,从行业上来讲,则应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使得它们更具竞争力,因为,只有它们壮大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当然,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举措。
最后,从高校毕业生本身的角度来讲,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因为,相对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最终会让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当然也是增强自身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力少不了的工作。另一方面,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就整个社会公众而言,千万不能因为大学生就业难度大,工资起点低,进而萌生“读书无用论”。因为,大学毕业几个月的就业率,以及毕业生的起薪水平,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说服力都不强。德国明镜周刊报道,调查显示,德国大学毕业生毕业10年后失业率只有1%。大学毕业生毕业10年后平均年收入为6.3万欧元。8成大学毕业生的收入超过社会平均水平。这一新闻表明还是上大学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