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动机 今年大学生就业季已经接近尾声。来自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创业指导中心的数字显示,今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有22.9万人,有意从事自主创业的人员约占毕业生总数的10%左右,而最终能选择自主创业的仅为1%。在常人印象里,“创业”很容易和老板、财富这些诱人的字眼相联,而如今,作为锐气十足的大学生,“创业”的意向为何如此薄弱呢?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这里面既有“内因”,更多的恐怕还是缺少优化的外部条件所致。
各种创业贷款不够“贴心”
今年大学生就业季已经接近尾声。在这个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时刻,不少毕业生把目光从“当员工”转向了“当老板”。然而,就是这一条被寄予厚望的大学生创业渠道却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来自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创业指导中心的数字显示,今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有22.9万人,有意从事自主创业的人员约占毕业生总数的10%左右,而最终能选择自主创业的仅为1%。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缺乏以及相关配套支持的不完善是导致大学生创业难的主要原因。
教育数据咨询研究公司麦可思近日发布了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2届毕业生中,60%左右的创业资金的“天使投资人”是父母或亲友;其次的资金来源是积蓄和银行贷款,占25%左右;而由政府提供科研基金、创业基金或优惠贷款等资助的比例约为1%。
其实,北京市对于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支持有很多项目,但一位创业学生告诉记者,有些项目还款期限限制比较严格,“有一个项目是贷款后六个月就需要还款,实在有点短。”还有的项目启动资金只有几万元,也难以满足发展需求。还有些项目是明确要求固定的创业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是门槛太高,不够贴心。”
多数出台政策不够接地气儿
“白手起家的大学生创业没有政策上的支持,是混不出来的。”曾经坐过创业“冷板凳”的赵烨和他一起选择不同创业道路的六位同学相比,算是“相当幸运”。在一次北京创业大赛上,赵烨有幸得到北京市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领导的关注,申请到了一笔5万元的无息贷款,这个是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专项贷款,“此前一直拒绝我的一个优质生产厂商,就因为有了政府做担保,立即将我的产品投入生产线。”此后,他的产品进入王府井的一个知名眼镜品牌商店,有了政策上的支持,赵烨“感觉一下子走顺了”。
不是每个人都有赵烨一样的运气。按照政策,大学生创业者的确能够享受一些优惠,比如免收公告费、登记注册费等。然而,这些手续费加起来,总共才不过几百块钱,相对于创业的投入,无疑是杯水车薪。还有一些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只针对应届或前一年毕业的大学生,对于创业两年或者更长一些的学生则只能吃“闭门羹”了。
· 究其原因,专家分析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创业之初被称为“四无人员”,他们没有项目、没有资金、没有团队、没有经验,还处于理想化的状态。在我看来,创业最难的不在于资金问题,而在于你有没有好的项目,一些大学生说自己要创业,但是什么项目都没有,那么谁能给你投钱?很多大学生很缺乏社会经验,缺乏与社会各阶层人士交往的能力,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欠缺。从象牙塔出来的大学生,要想进入另一个“四有”的轨道,还是需要现在社会上历练。